心理師告訴你,宅老人為什麼會宅?先想想我們忘了做什麽
當自己的需求,即使未說出口也能夠被滿足時,老人家對外出的安全感,就能漸漸地建立起來。 對老人家來說,出門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。老人家心中雖然也期待能與家人一同出門,但內心仍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疑慮,更害怕自己會成為家人的負擔。
當自己的需求,即使未說出口也能夠被滿足時,老人家對外出的安全感,就能漸漸地建立起來。 對老人家來說,出門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。老人家心中雖然也期待能與家人一同出門,但內心仍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疑慮,更害怕自己會成為家人的負擔。
光從觀察一個人的體態就可以推測出他內心的許多感受。例如當你看到一個如佝僂老人、蜷縮著身體的人,你會想:「他是不是因為心情不好才垂頭喪氣?」相反的,當你看到一個抬頭挺胸、步履輕盈的人,你可能會覺得,他是
西本喜美子(kimiko san),72歲開始學攝影,88歲出版人生第一本寫真集。聽起來是位「活到老、學到老」的典範,但如果你看過她的「自拍照」,會驚呼:哇!她真是一個熱愛生命的可愛老人。(根本是年輕人吧?)
2014年《科學人》雜誌引用醫學期刊《循環》的報導,追蹤8800位成年人長達七年,結果發現:每天花4個小時坐著看電視的人,死亡率要比每天花不到2個小時的人高出46%。 早在《莊子‧刻意》中就有這樣的話:「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,熊經鳥伸,為壽而已矣。」老了變成什麼樣的人,決勝點就是在於你的「心態」,從古至今,無一例外。
根據眼科醫學會統計,65歲以上長輩,每天使用3C產品的時間平均為5.9個小時,雖然低於一般民眾每天平均8.7小時,但仍有「傷眼」、「頸椎歪」等風險。
雲林縣文化處志工隊長蔡美玲一早到文化中心就忙碌不已,時而接手機,時而在手機上的LINE群組發布訊息,分配工作給隊員。當天支援活動,不忘以手機拍照記錄,仔細編排照片後,立刻上傳到IG(Instagram)與臉書。流利使用手機的模樣,與時下年輕人一般,絲毫看不出她今年已經66歲。
調查指出,退休銀髮族有近八成透過智慧型手機App,特別是LINE與人互動;超過五成平常習慣用視訊跟孩子孫子互動,近五成五會透過手機上網聽音樂、看影片。
高齡化是全球共同的趨勢,為人子女自然希望家中長輩也能使用智慧型手機,但又不知道該為他們下載什麼實用又符合需求的APP嗎?根據資策會創研所團隊於2015年3月的「銀髮族4G應用需求調查」中發現,年長者對於科技未來應用情境中,最希望提供居家、日常及外出的全方位安心服務。任教於南台科大資訊傳播系的黃瓊儀推薦十大App,功能涵蓋保健提醒、緊急狀況與日常應用,以長輩或使用者經常使用的應用程式為主,例如撥打電話、社群軟體連結,讓銀髮族的生活更便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