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會取笑想找個「老伴」的心情嗎?正視銀髮族的親密需求
目前歐美正流行一種銀髮族的親密關係型態,稱之為「Living Apart Together(簡稱 LAT)」,即「在一起,但不住一起」;兩個人相互關心也有承諾,卻選擇不同居,各自住在原來的地方,彼此都有個人的私有時間及空間。這樣的親密關係,頗符合宋朝秦觀《鵲橋仙》詞句「兩情若是久長時,又豈在朝朝暮暮」的愛情觀。
目前歐美正流行一種銀髮族的親密關係型態,稱之為「Living Apart Together(簡稱 LAT)」,即「在一起,但不住一起」;兩個人相互關心也有承諾,卻選擇不同居,各自住在原來的地方,彼此都有個人的私有時間及空間。這樣的親密關係,頗符合宋朝秦觀《鵲橋仙》詞句「兩情若是久長時,又豈在朝朝暮暮」的愛情觀。
當路上每100個人有14個是老人時,台灣的馬路風景會變成什麼模樣?這不是想像,而是可能在明年迎面而來的高齡社會景象。隨高齡社會而來的挑戰除了醫療、照護需求大幅增加,更貼近民眾的是,食衣住行育樂的型態可
照片提供:尖端出版社
寒流來襲的冬季,沒有什麼衣服會像羽絨衣這樣保暖了。
尤其是冬季時,看到國高中學生們都穿著某品牌羽絨衣去上學,感覺就好像是穿著校服一樣。由於羽絨衣材質變化的關係,
當自己的需求,即使未說出口也能夠被滿足時,老人家對外出的安全感,就能漸漸地建立起來。 對老人家來說,出門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。老人家心中雖然也期待能與家人一同出門,但內心仍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疑慮,更害怕自己會成為家人的負擔。
光從觀察一個人的體態就可以推測出他內心的許多感受。例如當你看到一個如佝僂老人、蜷縮著身體的人,你會想:「他是不是因為心情不好才垂頭喪氣?」相反的,當你看到一個抬頭挺胸、步履輕盈的人,你可能會覺得,他是
西本喜美子(kimiko san),72歲開始學攝影,88歲出版人生第一本寫真集。聽起來是位「活到老、學到老」的典範,但如果你看過她的「自拍照」,會驚呼:哇!她真是一個熱愛生命的可愛老人。(根本是年輕人吧?)
2014年《科學人》雜誌引用醫學期刊《循環》的報導,追蹤8800位成年人長達七年,結果發現:每天花4個小時坐著看電視的人,死亡率要比每天花不到2個小時的人高出46%。 早在《莊子‧刻意》中就有這樣的話:「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,熊經鳥伸,為壽而已矣。」老了變成什麼樣的人,決勝點就是在於你的「心態」,從古至今,無一例外。